首页 国内资讯 隆回横板桥,那座“湖南第一山”

隆回横板桥,那座“湖南第一山”

醉美隆回西 2024/10/22 9:19:37

横板桥,那一座“湖南第一山”

文:宁柏华

图片

秋高气爽,温暖如春,我和妻子踏过横板桥车田江西洋江上的古石桥,在岸边那株百年苍松的绿荫下小憩,决定走过田垅,沿山间小路翻越天龙山。车田江靠山依水,是一片田连阡陌、土肥水美的膏腴之地。在这边田垅上,远观天龙山,挺拔俊秀,山青竹翠,其势如蛟龙出海,上下翻滚,左右起舞,逶迤多姿。据《武冈州志》第20卷“拾遗志”记载:天龙山,高数仞,前峰罗列,延袤数十里。其巅有庵,左右起犹龙,故名。

图片

走过田间新建的毛坯马路,穿过一段松柏林中的山石路,来到山脚下一个不知名的小水库。这是一个精致秀雅的小水库,似镶嵌在群山的怀抱中的一颗明珠,深蓝的湖水,如镜般平静,散发着冷气和灵光,“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。”


图片

第一次上天龙山,是上世纪的九六年,我在横板桥中学教书,当班主任,拗不过学生三番五次的请求,组织一次去天龙山的春游野炊。那时上山的路窄小而干爽,沿途流水淙淙,天龙山庵,被青山绿树掩映着,破旧却很有历史的沧桑感,庙里的僧人,把前坪的菜地打理绿意盎然,瓜果丰硕。庵堂的周边有多处宽阔的草坪,阳光暖暖地照在草坪上,孩子们就在草坪上生火做饭,摆酒设宴,唱歌起舞,游戏打闹,上树掏鸟窝,下岩洞探险,我给他们讲朱元璋战陈友谅的故事,笑声和欢乐回荡在整个林间山坳。这次快乐的春游,成为孩子们挥之不去的记忆珍宝。

没想到十几年以后,却几乎找不到上山的路,只能在长满茅草青苔林中辨出暗藏的小路。弯着腰,小心翼翼,你要时时防备横在路上的长长的纤细荆棘,粘上你的衣服,要摆弄好一阵子。山中的松树、杉树、柏树,郁郁葱葱,昂首屹立,似一个个站岗的哨兵。沿路不时能看到小股清泉,断断续续,山腰有石崖,崖下积起一泓清泉,好心的群众特意在石臂上备放了小勺,爬山的人累了,在这里小憩,饮水解渴。不到15分钟,快到山顶,山路平坦宽阔起来,穿过一片松柏林,天龙山庵堂出现在眼前。

图片

庵堂坐落在山尖下的一块平地,却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。庵前的菜地变成了杂草丛生的空坪,古庙已全部拆除,用钢筋水泥取而代之,却没有完工,正屋的大门上面,隐约可见几个晦暗的红色大字——“湖南第一山”。两边正在新建侧房,可能是筹募的资金不足,修缮停工日久,留下堆堆沙石砖块。夕阳斜斜照在坪地散乱的工地上,枯草、坟地、沙石,一片萧条荒凉,让人顿生寒意。遥想昔日的香火缭绕、繁华热闹,不知庙里的菩萨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叹,沧海桑田,人生难料,世态炎凉,福祸相依。

图片

当地人盛传天龙山号称“湖南第一山”。传说这座天龙山,曾是朱元璋来过的地方。当时朱元璋就扎营在这里,他的敌人陈友谅驻扎在柳山境内的白马山(一说是麻塘山的白马山),双方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。由于朱元璋得人心,陈友谅战死了。仗打赢以后,朱元璋给天龙山题了匾——“湖南第一山”。“湖南第一山”的牌匾确实存在,只是如今牌匾已不复存在,在“破四旧”的年代里,红卫兵将它砸烂,一个姓杨的老师则将砸烂的牌匾做柴火烧了。同时遭殃的还有僧塔,也被砸得粉碎,行人善士目睹此景,莫不兴叹。

历史辗转,寺院几遭厄运,古迹文物毁于一旦,只有正殿的左边留下一块古碑,为清代所立。石碑保存完好,记载立于清康熙34年(公元1695年),上刻“永固天龙”,书写了寺院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,以及有关牌匾的记载等等。下刻许多小字,依稀可见谁人捐款,菩萨由哪个所捐等等。

深秋的山头,秋意苍茫,空阔杂乱的坪地,只有我和妻子,突有山鸡从树梢“呼”的一声飞窜,让人毛骨悚然,赶快下山吧!沿庙门前的毛马路,我们急匆匆地下山。古语云: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因为那一段朱陈争斗的历史,因为那一块天子授牌“湖南第一山”的牌匾,天龙山也可算是当地一座名山了。可惜一直以来,我们没有深挖她悠久的历史,深沉的文化,疏于保护她古老的建筑和文物,让她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再好的文化和遗迹也泯然众人矣!

写于2020年07月27日


阅读 850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