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国内资讯 明朝安岳人汤绍恩:修建三江闸,使绍兴成为鱼米之乡

明朝安岳人汤绍恩:修建三江闸,使绍兴成为鱼米之乡

华西都市报 2019/12/23 11:25:54

明朝安岳人汤绍恩:修建三江闸,使绍兴成为鱼米之乡

太牛了!这个安岳人居然修建了古代最大的水闸工程!

都江堰水利工程,让四川成为天府之国,也让人记住了战国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。浙江绍兴的三江闸水利工程,把一片沼泽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,更让当地人记住了明朝时的绍兴知府汤绍恩。这个汤绍恩,来自天府之国的普州城北陶旵坝(今四川安岳县城北乡陶海村)。
汤绍恩,字汝承,号笃斋,生于弘治十三年(1499)农历三月二十五日。汤绍恩的生平事迹,《明史》有传,但很简略。汤绍恩自幼聪明好学,27岁那年,也就是嘉靖五年(1526)考中进士。嘉靖十四年(1535),36岁的汤绍恩已官至户部郎中。同年,汤绍恩调离京城到地方任职,出任德安府(今湖北安陆市)知府。第二年,汤绍恩调任绍兴府知府,历史把绍兴那片土地交到了他的手里。

安岳紫竹广场汤绍恩雕像

汤绍恩性情宽厚,生活俭朴,具有一个清官、好官必备的素养。日常生活中,他里面穿“疏布(粗布衣服)”,外面穿父亲遗留给他的旧袍。他要是穿越到现在,估计很多场合都不得让他进去。

  在为政上,汤绍恩有很好的大局意识,不钻牛角尖,也不以自己清廉而到处炫耀。汤绍恩做人低调,做事高调,他“修学宫、设社学、缓刑罚、恤贫弱、旌节孝、济灾荒”,一个关注民生、为民办实事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。

  但以上这些,都不是汤绍恩被绍兴人记住的原因。他留给绍兴最大的财富,是修建了古代最大水闸工程——绍兴三江闸水利工程。

如今的三江闸


绍兴府下辖的山阴、会稽、萧山3个县,有钱塘江、曹娥江、钱清江3条江水,三江之水交汇处,叫做三江口。江水汇入大海,每天大海潮汐时,海水带着沙土涌进江内,久而久之,导致江两岸沙积如丘陵,严重地阻碍了水道。每年夏天久雨成涝,三江上游发洪水,洪水涌到三江口时,遇到堆积如山的沙土,不能顺畅地进入大海,洪水就向两岸溢出,淹没良田、村庄。

  为尽快泄洪,官府只得要求挖开水塘堤坝。这样能暂时解决水患问题,但其他问题也随之而来,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堤坝,到了用水季节,水塘里没有水,农作物就要遭受干旱。所以,每年秋冬时节就要修筑堤坝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

  汤绍恩上任后,在听取地方官民意见的座谈会上得知,大家最关心也最头疼的是水患问题。汤绍恩当即表态说,为民父母官,应该“捍灾御患”,决定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。他组织相关人员查阅水利资料,带人勘查各条水道,个中艰辛,难以述说。

汤氏家谱上汤绍恩的画像


一天,汤绍恩等人来到三江口,见江岸的彩凤山与龙背山对峙,江边有石头延伸向江心,另一边也有石头突出,顿时眼睛一亮。汤绍恩把地势图画下来,带回府衙,召集众人开会,非常肯定地说:“两山对峙,这个地势表明,山下一定有基石,正好在这里修建水闸。”他又带着众人来到现场,找来熟悉水性的人下江去勘探,果然发现江底“有石如甬道,横亘数十丈”,是一个天然修建水闸的好地方,大家都同意在此修建水闸。

  这么大一个工程,不是说干就能干成的,资金必须得到保证。为筹钱筹款,汤绍恩费尽心机,绞尽脑汁。他到上级主管部门去筹钱,鞠躬作揖说好话,请求从国库里拨款。国库拨款远远不够,还得继续筹集。汤绍恩发动辖境内的有钱人家解囊捐助,自己还带头捐献官俸。有些店铺作坊主响应知府大人号召而捐款,汤绍恩亲自手书匾额相赠,以表示褒奖和感谢。经过努力,汤绍恩终于筹集到了工程款。嘉靖十五年(1536)七月,工程开工了。

汤绍恩墓前牌坊残迹


  在修筑保护水闸的新塘(水闸的配套工程,目的是稳固海堤,保护水闸安全)时,由于海浪汹涌,施工非常困难,新筑的海堤多次被冲溃。汤绍恩寝食难安。他写了一篇给海神的文章,拿在手里,脱下衣服,躺在新筑的海堤上祈祷说:“如果大堤再次溃掉,我愿意与大堤一起归于大海。”

  汤绍恩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,感动了海神。很快,此前还波涛汹涌的大海,风平浪静了。工人们赶紧动手,大家一股作气,终于把新塘建成了。这些民间传说,当然未必是真的,但足以表明汤绍恩当时带领当地人修建三江闸的艰辛过程。

三江闸文保碑

于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


9个月后,一座宏伟的水闸出现在了三江口。水闸全长50丈、宽3丈,共有28个孔,闸门高1丈6尺到2丈多。因闸门为28个孔,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上28个星宿的意思,又被称为应宿闸、三江应宿闸。

  民国期间对三江闸的测量表明,三江闸闸长103.15米,闸面宽9.15米,闸面高程6.63米,闸底岩基高程1.10-2.92米。28个孔净孔宽62.74米。闸内建有泾溇、撞塘、平水3个内闸,以备大闸被冲溃时的“预备御”;闸外,修筑400多丈的石堤,以扼制潮水的冲击。又刻水则石(相当于现在的水标尺)在闸边,用来根据水势潮情,启闭闸门。

安岳县汤绍恩墓地


嘉 靖 十 七 年(1538),汤绍恩又主持打通古鉴湖东塘、南塘以及通塞的堰、闸,东西连亘百里,水面宽阔,既有利于蓄水,又便于船只交通。至此,经过汤绍恩的努力,绍兴形成了河湖密布、土地平整、灌溉方便、旱涝不虞的三江水系。三江闸修好后,绍兴变成了鱼米之乡。当地人为汤绍恩编写了一首民谣:“泰山巅,高于天,长江水,清见底。功名如山水,万古留青史。”

  万历年间修理三江闸后,文学家徐渭在闸桥上撰联:“凿山振河海,千年遗泽在三江,缵禹之绪;炼石补星辰,两月新功当万历,于汤有光。”把汤绍恩修建三江闸比作大禹治水。不仅如此,从万历年间起,当地人就在绍兴府城的开元寺和三江闸旁边修建了汤公祠、汤太守庙。

  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),当地官绅上书,请求表彰汤绍恩的治水功绩。康熙帝亲临绍兴视察后,敕赐汤绍恩为灵济侯,御笔为汤公祠题写匾额:“钦定灵济”。雍正三年(1725),又敕封汤绍恩为宁江伯。

三江闸老照片


三江闸历经了6次大修,直到1981年建成新三江闸,三江闸才完成了400多年的历史使命。如今,大闸主体大部分仍保持完好,1963年被列为浙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7年,当地政府新建连接三江闸左侧的大桥,将其命名为汤公大桥,以表示对汤绍恩的纪念。

  水利专家评价说,三江闸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,在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三江闸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则碑,并实现定量调度水资源的古代水闸。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。可与大禹治水、李冰治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相提并论。

  汤绍恩后来官至山东右布政使,退休后回安岳老家。万历二十二年(1595),97岁的汤绍恩去世,被安葬在县城北乡陶海村的汤家湾山麓下。

 ?来源:华西都市报 /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阅读 3404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