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国内资讯 大美隆回,听听大家怎么说 | 魏源的三处故居

大美隆回,听听大家怎么说 | 魏源的三处故居

魏源研究会 2023/2/22 11:16:19

图片

魏源的三处故居

陈杨桂

    魏源(1794~1857),原名远达,字默深,湖南隆回县金滩(今名金潭,属司门前镇)人,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

     魏源的故居共有3处:一在隆回金滩、一在南京、一在扬州。目前,金滩故居保留完好,南京故居留有半边,院里尚有魏源亲手栽种的树木,而扬州故居,仅剩残垣。


         隆回故居—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     从隆回县城驱车北行30公里,来到气势壮阔、风光旖逦的魏源湖(原名六都寨水库),在坝口乘船上溯,一路“看尽奇奇怪怪峰,遍穿曲曲弯弯拱”,便进入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———隆回县司马前镇。210年前的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,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就诞生在这个青山绿水环抱的地方。

     魏源的祖先原是当地的大户,财产丰厚。到曾祖父魏大公和祖父魏志顺(字孝立)时,在一次饥荒中,由于代全乡农民缴纳钱粮,以致家道中落,魏家因此得到了县令嘉奖的“邵邑醇良”的匾额。据说,魏源故居就是乾隆中叶由祖父孝立公所建的。

图片


     魏源故居建于清代乾隆中叶,是一个坐西朝东、两进两横的四合院,木质结构,四周是泥土垒筑的围墙,整个院落占地约2300平方米。前进为厅堂,宴接宾客;后进为正堂,祀列祖列宗,其两侧为正房。前后进之间,两侧为厢房,构成四合天井。两横为楼房,上楼下仓。右侧的楼房是魏源少年时代的读书楼,书斋中桌椅、文具、油灯等,仍按原状陈列。厅堂前面为坪地,坪地前面是槽门。据金潭老人说,槽门原有两扇门,内门上有“内阁中书”匾额。槽门两边有楹联:“沙洲回碧水,朗月照金潭。”读书楼则有“功名待寄凌烟阁,忧乐常存报国心”、“学贵运时策,友交立德人”两副楹联。据说这些楹联大多是魏源青年时所作。

     登上魏源童年时代读书的木楼,缅怀当年他从塾师欧阳    明在此楼读蒙馆和从刘之纲师习举子业、练习作文赋诗的情景,掂量着这些对联沉甸甸的历史抱负和远大志向,更领会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与交友对人生成长的至关重要。正是在这个读书楼多年苦读,四书五经娴熟于心,14岁的魏源离家到邵阳县城求学,一年后参加县考便名列前茅,取为县学生员,中了秀才。且由于考试成绩优异,得以享受奖学金的待遇,得到湖南学政李忠瀚的赏识。嘉庆十七年(1813年)19岁时,魏源来到省城长沙的岳麓书院求学,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试。在这里大约10个月的学习,便因品学兼优而被学政汤金钊选为送京城国子监读书的优贡生。20岁的魏源到北京后,一面准备科举,一面寻师访友。此后,一直到老死于杭州西湖僧舍,魏源只有两次回过生他养他的隆回故里。

     而今,魏源故里的隆回人民怀着对家乡先哲的崇敬和缅怀之情,向国务院申报,将这座历经250年风雨的老屋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,使之得到妥善保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 扬州故居——唯余断壁残垣

     在“绿杨深巷”的扬州古城,穿过古风犹存的丁家湾,就到了新仓巷37号。这条极其普通的小巷,却曾经是伟大的思想家魏源起居、会友、读书和著述的地方。

     魏源的一生,科举不顺,仕途坎坷,十几岁中秀才,年过半百才中进士,只做过东台与兴化知县、高邮知州和两淮盐运使海州分司运判,但对国计民生极为关注。因为屡试不第,魏源应聘来到江苏布政使贺长龄、江苏巡抚陶澍幕下,从而常住扬州,同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    他在幕中做过两件了不起的事情,一是建议将河运改为海运,一是建议将纲盐改为票盐。这两件事使得清代晚期的漕政和盐政大受其益,也使得魏源本人获利颇多。明清两代沿袭所谓“纲盐制”,盐利为少数大盐商垄断,弊病丛生。将纲盐改为票盐,中小商人都能涉足盐业,有利于经济发展。魏源做幕僚之余,也从事盐业经营,获得巨额利润。絜园就是他用经营盐业得来的钱购建的。

图片


    絜园建成后,他就辞去幕职,举家迁来扬州,想从此过上宁静的书斋生活。絜园当年的平面图,现在还能看到,大抵南部是花园,北部是住宅。花园里原有荷塘、鱼池,池上有白石桥,周边有太湖石与黄山石堆叠的假山,竹木花草之间布置着石桌、石凳,错落有致。住宅分东、中、西三路,厅堂、庭院、书斋、客座、花房、灶间,楼阁亭台,无不具备。魏源诗《絜园暑夜登月台》、《扬州絜园闲咏》中有“池楼凉似水,林月淡于烟”、“万竹绿围花,百花香绕家”之句,可见他对絜园的喜爱。他儿子有文章记载说,魏源是在道光十五年(1835)42岁那年“买园于扬州新城,甃石栽花,养鱼饲鹤,名曰絜园”。他的孙子也有文章回忆说,“予家有园林,在扬州仓巷,亭台楼阁,称一时之盛”。由此足见,扬州絜园,曾是魏氏祖孙引以为豪的乐园。

     魏源的好友龚自珍经过扬州时,多寓絜园秋实轩,轩中有古桐数株,相传为唐朝遗物。龚自珍在絜园有许多逸事,一次,龚自珍与魏源在秋实轩高谈阔论,得意忘形,手舞足蹈,将靴子踢飞,过后到处找靴子不见,三天后才发现靴子在帐子顶上,后来有人在轩中题道:“定庵飞靴处”。龚自珍为魏源的絜园题写过一副对联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;总一代典,成一家言。”

     鸦片战争爆发后,魏源亲赴浙江前线御敌,岂料朝廷和战不定,军中也是兵骄将怯,魏源见报国无门,只得返回扬州。途经镇江时,邂逅被贬的林则徐。林则徐嘱托他一定要写好《海国图志》,并给他带来许多从澳门得到的西方书报,为《海国图志》的撰写提供了大量新鲜的资料。经过一年的奋笔疾书,就在扬州新仓巷的絜园中,中国人研究东西方世界的划时代的著作《海国图志》初稿诞生了。魏源在《海国图志原叙》末特地署道:“邵阳魏源叙于扬州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 南京故居——“小卷阿”

     1832年,魏源来到南京,即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,史称“诗巷”的龙蟠里东侧(今20号、22号)购地造屋。房屋落成后,魏源为其取名“湖子草堂”,后改名“小卷阿”。“卷阿”乃《诗经·大雅》中的篇名。卷者曲也,阿者大山丘也,其远大志向寓于宅名之中。故居原有三进房屋,建筑面积582平方米。但是,这个1992年就被列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居,原临街的两间瓦房因道路拓展,已被无情地拆毁了。幸运的是“小卷阿”门额和魏源亲手植下的一株腊梅没有被毁坏。

图片


     1846年7月,太平天国失败,清军破城之际,天王洪秀全广西籍王妃熊氏机智地化装成一难妇逃离后流落街头。一天她来到小卷阿前讨找活干,当时魏源已经去世,其主人系魏源之子魏耆及其夫人汪氏,他们见求助者虽衣冠不整,但举止闲雅,谈吐不俗,遂以礼相留。因魏耆夫妇早已虔诚奉佛如主,便让其主持料理佛堂事宜。一晃三年过去,王妃与魏氏家人感情日渐深厚。

     一天,王妃终于向魏夫人吐露真情,并执意削发为尼,终生在此修行,乞求夫人成全。心地善良的魏耆夫妇商量后决定冒险成其心愿,辟小卷阿一半设置庵堂,取名“普渡庵”,后人又称“皇姑庵”,王妃取法名“觉义”。当时清廷清查甚严,魏耆夫妇及王妃不顾危险,曾一度收留天王之女洪氏及其他宫眷避风于此,其义举一直为后人称颂。王妃在这座庵堂里相伴佛祖青灯几十年,直至民国后圆寂。

     解放以后,小卷阿由魏源曾孙女魏昭、魏韬姊妹居住。如今他们已谢世有年,但据曾担任过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员的魏韬生前透露:她们姊妹俩于解放初期将先人留下的王妃遗物上交给国家,同时联名上书陈述王妃求助出家,先人设庵经过,并要求政府对魏源故居和普渡庵遗址予以保护。

来源: 魏源研究会

阅读 2669
分享到: